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0的文章

林予晞 × 目圍|《雙木林攝影展》系列選書之三・沒有解答的問題

予晞相當受到大家的喜愛,除了亮眼的外型外,更多是因為她散發出來的知性光芒,才讓人如此著迷。 除了之前提過的興趣外, 閒暇時她也喜愛閱讀—— Patricia Highsmith 的《鹽的代價》、蘇‧湯普金的《當代占星研究》甚至馬克思的資本論相關書籍都有涉獵,我們不難看出,平時她是多麼熱衷於閱讀以及思考這件事情。 照片提供:林予晞 就像她前陣子提出想成立「女子攝影私塾」,就是因為覺得 女性從古早時候以來在社會上就常常受到傳統的枷鎖束縛, 在專業職能的學習經驗上常處於弱勢的緣故。 身為女人就該順從他人話語處事? 而女性就只能有一種樣子嗎? 率先掙脫枷鎖的,是這位 美國的健美運動員—  Lisa Lyon,她出生於1953年,被視為健美運動先驅之一,在1980年代,由知名攝影師Robert Mapplethorpe替她拍攝 《Lady, Lisa Lyon》 系列照片,影像中的她,堅毅的眼神及表情,那精心雕琢過的肌肉線條優雅又充滿了力量,彷彿大理石雕像般細緻古典的美感,自信地宣示了女人擁有更多的可能。 一直到2020年的現在,世人的眼光或許還未完全追上這條美感之路呢?   Lisa Lyon, Photo: Robert Mapplethorpe Lisa Lyon, Photo: Robert Mapplethorpe Lisa Lyon, Photo: Robert Mapplethorpe 近年來的健身風氣盛行,女性擁有的肌肉線條美感已逐漸被大眾接受, 由此可知,雖然非常緩慢,但人是會持續變動和成長的;理所當然地,隨著每個人在不同時期的轉變,喜歡的事物、看事情的角度及關注的議題每個時期也不會完全一樣。

愛EYE 影片|《城市時裝速記》 時代更迭下,嶄新的語彙不斷出現,我們是否依然觸摸得到自我的質地?

最近看了好幾次的記錄片,是距今30年前完成的片子,1989年的《城市時尚速記》(Notebooks on Cities and Clothes),由知名導演 文‧溫德斯(Wim Wenders)受龐畢度中心所託執導拍攝,片中有著許多 溫德斯的口白,說著那些他 自我省思的問題,在 經過30年的今日 看來頗有先知的真知灼見之感,讓人一再反思並延伸自我的想法。  溫德斯原本對拍攝時尚短片不屑一顧,但他想到可以將時尚視為另一種「工作」看待,並趁機多了解某位他一直很感興趣的時尚大師— 山本耀司( Yohji Yamamoto ) 。  《城市時裝速記》(Notebooks on Cities and Clothes) 山本耀司身處的時尚界就像走在時間浪潮的最前端,時尚反映的是此時此刻的當下,甚至乎未來,然而他的創作靈感核心卻是來自另一個時空— 在那個舊時代,服裝的款式選擇是為了生存,進而成為穿著者身分識別的那個時空; 山本耀司以這兩種不同的語彙表達自我, 要如何持續傳遞出一樣經典的本質卻又不斷創新潮流? 他自覺 就像個「怪獸 Monster」一般,將兩者都納為己用,而 溫德斯在拍攝過程中對自己也有同樣的感受。  他同時使用了笨重的老式膠捲攝影機以及輕便的電子式攝影機來拍攝。 他喜愛老攝影機就像經典的傳統工藝,使用膠捲拍攝有種神聖的感覺,但它誇張的存在感卻有時顯得像是空間的入侵者。 他質疑著電子圖像是否能拍出像以前一樣雋永的經典影片,卻又漸漸喜歡上它輕便不顯眼的特質,讓拍出的影像有時候更為自然,甚至他驚訝於使用電子圖像語彙去描寫東京竟然如此的適切。  身為電影領域的大師,溫德斯將不同時空及器材拍攝的影片以不同的顯示器播放並同時納入畫面中,不僅畫面中刻意放置的物件素材或場景透露出訊息,同時膠卷的影像語彙與電子影像語彙不斷交錯,就像呼應山本耀司在時尚產業的特殊存在。

林予晞 × 目圍|《雙木林攝影展》系列選書之二・按下快門的手

身為一位當紅演員,予晞工作繁忙大家都可以想像的到,但在繁忙的同時仍能持續不斷地發展自己對攝影的興趣,甚至出書辦展覽可就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事了,除了堅持以外更需對攝影有過人的熱情才有可能辦到。 這樣熱愛及投入攝影的予晞當然也有自己關注的攝影師們,今天我們就從中選出4位來介紹給大家,希望你也會喜歡。

林予晞 × 目圍|《雙木林攝影展》系列選書之一・初識漫談

這次林予晞以攝影師身份在身為攝影書店的目圍辦展覽,大家都非常期待,我們也不例外,聚焦在展覽的同時,目圍書店趁著展期也推出內閱選書活動,我們問了予晞一些無關展覽 而是跟她自己有關 的 問題 , 並針對她的回答來選書,以「書」作為我們的回應。 很感謝予晞在行程繁忙時,還是貼心抽空回覆我們,希望喜歡她的朋友們除了可以來目圍看林予晞的作品,也能知道林予晞 在2020這一年 喜歡些什麼,又在注視著什麼樣的議題。 我們雖然沒有時間和她暢談,但我們藉由每週選出的幾本攝影書來和她對話,同時將這些書推薦給你們。 林予晞,  Photo: 店長 雙面膠 如大家所熟知的,予晞身兼多職,在各領域均有涉獵,在成為演員之前幾年的空服員經歷,增加看見世界各地的機會,無形中也增加了視野及想法的廣度;在離開航空業後,予晞開始了戲劇圈的工作,並一路從幕後走到幕前發光發熱,更擴展了觸角拍攝了許多MV、演唱會攝影甚至專欄寫作,也在許多時候提出自己深切的思考以及想法。 予晞這段多采多姿的工作經歷,其中一些元素讓我想到了兩位風格迥異的攝影師—— 在本彌生 & Cindy Sherman。 日本攝影師 在本彌生和予晞同樣曾任空服員,而她竟然是在乘客的建議下,開始了她的攝影之路,首本攝影集是她多年來旅行世界各地所拍的照片編集。 《わたしの獣たち》 (意:我的野獸)書中呈現的,是她多年來在各個國家拍下的照片。 在感受到完美時按下快門,但被拍攝的人事物,絲毫不在意自己是不是完美,只是無意識地散發出光芒,「就像野獸一樣」,她說。 原始的生命力,發出微微的光芒—— 這就是她的野獸。 Cindy Sherman 則是以自拍系列作品聞名,當看見本職為演員身份的予晞和攝影師這個稱謂結合的時後, Cindy Sherman 這個攝影師就浮現我的腦海,她雖不是演員,但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她不只是導演、編劇、造型、妝髮更是演出的主角,演繹出各種不同的樣貌,誇張又戲劇性地呈現出刻意保留的瑕疵,對那些符合社會大眾期待的美好形象提出指控,大吼「 你們不過是虛偽的角色扮演!」 Cindy Sherman眾多以自身女性形象出發,充滿諷刺意味的作品,讓她成為20世紀中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師之一。 她雖沒有自喻為女性主義者,卻常被女性主義評論者視為重要的藝術代表。 Cindy Sherman  Cindy Sherman

膠店長給學生的一些話

和友人聊完天,感觸特別的深,目圍剩幾個月就即將邁入第三個年頭了。開店的日子很常接觸學生客人,之前曾有朋友問我,每天跟學生相處的感覺是什麼?「 很可愛啊他們!誰沒當過學生?回答我啊!」 雖然目圍只是在南台灣的一間小書店,現在有微升級一點,擁有一些藏書盡量打造舒適的閱讀空間給大家,但身為店長的我,自認很認真的在接待進到店裡的每一組客人,哪怕你只是學生,就算只是高中生我也很熱情,你們進來,我都會說你好!(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離開時我都會說騎車要小心(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 還有,我都有在記你們的名字和學校系所,你們知道的。 Photo credit:店長 雙面膠 我常常在想年輕人和學生需要的是曝光的舞台,開放的資訊和攝影資源,但常常就是不知道從何下手,我唸書時不知道從哪裡可以取得這些東西,不是唸相關科系(我會計背景)更沒有資訊來源,以前也不像現在設計、圖傳、視傳科系這麼多,多少可以接觸到攝影,但我也是靠著對攝影的熱情一步步摸索出來。 每年的寒暑假目圍都有「學生內閱自由付活動」 今年暑假遇到店裡搬遷,沒有關係明年還是會有,只要我們還在的每一年都會繼續的! 大家都知道學生消費力較低。為什麼我還是這麼愛你們,因為你們會長大會出社會會賺錢會有能力的,以我自己為例,從事了十年的會計工作,雖然當上班族時期就在拍照了,但轉換跑道到專職攝影創作也已經要30了,我出道的比較晚啦(沒有當過練習生),但我一直對自己說,我必須要比別人更努力因為我起步晚時間少。 其實我想說的是...「不要怕!」我都可以,你們一定也可以!創作很孤單!沒有人可以幫助你,我也是會內心常常感受到徬徨,但創作很個人,請大家好好享受這些能量 「攝影是什麼?對我而言是發掘彼此的人生 」 我要謝謝所有來過目圍的客人們,謝謝你們讓我更暸解自己。 每個人都會老,我也會老,我今年39,我很想留下一些什麼給你們....

愛EYE 目圍|嶄新的空間/開放的想法/不變的堅持

目圍進入了新的空間,回頭看看過去的文字,比較之下發現原來我們已經默默修正了那麼多小地方,但也更深刻理解到此刻的目圍只是站上起點而已,還有太多落後需要趕上的部分,並疑惑著過去的自己是否已經足夠努力了呢? 想像中的未來藍圖已有了不同模樣,白日夢的成分變少了一些,但也似乎更真實了一點。 兩年半的時間,轉瞬即過但有著極高的密度,承載了太多的轉變跟情緒,情緒的部分留給自己,來聊一聊一些變與不變。 目圍仍然會維持以攝影、影像為主要特色項目, 對我來說,攝影打開了我思考的開關。 我認為攝影的本質是「人」,這個想法目前還沒有改變,它是個曖昧不清的媒介,有反映真實的理論基礎,也能受到虛偽的操作,就跟人一樣充滿不確定性,並因為有著這些曖昧的不確定,才讓它充滿獨特性。 在那些眾人注視的單純美麗影像以外,還有著更多的世界,當我們的視線不再只聚焦在世俗的「美」時, 才能看得更真切一些。 你說它不美? 我說它其實更有魅力。 所有的創作都會在有意識或無意識間透露出創作者的性格,而性格的塑造來自於各個層面 —— “ 音樂、圖畫、食物、文字、政治、人性⋯⋯ ” 那些你身邊的所有事物,都訴說著各種不同的故事,如果我們遇到好故事卻因為不是攝影領域就不分享豈不是太可惜了嗎? 因為想到這點,所以未來除了攝影之外,如果有機會目圍也想跟大家分享雖然非攝影領域但一樣引起我們興趣的事物,期待大家也能從中得到體會跟樂趣。 蠻喜歡之前常看到的一個說法(已經不確定出處是哪裡):「每個人出生時都有獨特的原廠設定」。 隨時間過去,你是慢慢的被這個世界覆寫了? 還是慢慢的將自己升級了呢? 期待這裡能成為一個廣納各種美好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從各種生命的經驗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詮釋方式。

主理人・秋日選籍 2020

大家閒暇時會做些什麼消遣呢? 目圍店休日又都在做些什麼? 今天沒有營業,趁內部討論的日子, 膠店長 和 哲編 進行了一場小測驗式的對談,用秋天作為關鍵詞來選書,說到了秋天,不同的人會有什麼不一樣的發想呢? 你腦中有沒有浮現哪本書? ﹋﹋﹋﹋﹋﹋﹋﹋﹋﹋﹋﹋﹋﹋﹋﹋﹋﹋﹋﹋ 膠店長 :我單純會從影像給我的感覺出發,不太會去想太多論述。 秋天就給我一種蕭瑟、低沈情緒的感受。 心裡感覺有許多雜點,猶疑不定的飄忽感、空洞感;應該會從這個方面去選擇。 哲編 :我蠻好奇妳會選些什麼書,因為我跟妳相反,通常我會更在意一些論述層面的東西,或是對秋天的個人觀點去做關聯性的延伸。 我如果單憑影像給我的感覺去做選擇,可能會顯得彼此差異性不明顯而無法突顯特色。

愛EYE 影片|《成為相機的男人-中平卓馬》,《絕佳的風景》屬於自己心中的那片風景

攝影師像一塊菱鏡,讓世界穿過自己投射到觀者的眼中,我們鍾愛那些燦爛炫目的光影,卻並不關心真實的故事。 《絕佳的風景》きわめてよいふうけい 「我的攝影,是幾乎完全忘記自我的  這對我來說是某種不得不的行為。」  ——摘自《新たなる凝視(新的凝視)》

那些逝去的在・不在

今年,2020年,大家是否已經失去的太多,失落的重量重到你忘了這是人生中的日常? 失去了喜愛的演員、失去了崇拜的運動員、失去了欣賞的音樂人、失去寵物、失去親友、失去愛人,而有人失去自由。 「騙人的吧!?」 我對那些突如其來的消息總是下意識地拒絕接受,慢慢相信的過程就像緩緩地放手,同時看著自己生命中的一段回憶緩緩蒸發,不知道該瀟灑向前還是鑽往哀傷裡窩著,彷彿沒流下淚就騙自己沒有發生過。 從生物或醫學的角度來看,逝者已逝,在死亡的當下構成個體的靈光已經消失並將進入循環(我指的是科學上的循環),就像Sally Mann鏡頭下人體農場中的屍體,緩緩和土地融為一體,對世界來說死亡不是終點,但對逝者本身而言它什麼都沒有留下。 Untitled, WR Pa 53 (2001) from the series What Remains. Photograph: Sally Mann/Gagosian Gallery 他・她・牠 的所有生命都到了哪裡?

 創作者中有些人留下了歌,有些人留下了影像或是自己的身影;但若是一般人如我,我們可能得非常用力地找尋那些它存在過的蛛絲馬跡,留下多少遺產都無法形塑逝者的模樣(除非它被印在鈔票上?),那些過往無聊的日常細碎一下子變得格外珍貴—— 那些穿過的醜衣服、曾經寫下的文字、說過的無聊笑話、自創的人生哲學、討厭的菸味和常喝的酒或是握著你的那隻手。 photo credit:古屋誠一 , Seiichi Furuya 《Mémoires .1984-1987 》- 古屋誠一 , Seiichi Furuya 在感性層面,逝者的生命都分散到了留下來的人的情感中,並寄情於某一項事物;古屋誠一在太太過世後反覆地展覽和重新編輯過往照片的攝影集發行,不知道是否有人批評他販賣傷痛? 但我寧願相信是個反覆確認過去存在的行為。 膠店長之前寫古屋誠一的時候寫了一句話「進入古屋的照片仿佛自己又失戀了一次」,就是種情感上的代入,沒有交集的生命之間因此產生關聯,而某些逝去的卻在沒有注意到的地方延續了下去。 

 王家衛 -《一代宗師》 宮二 & 葉問 最後想到一句 王家衛導演的《一代宗師》裡宮二所說的:「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送給那些失去的,有一天會再遇見的,用不同的樣貌。

隔離是否讓彼此更接近?

由凱特王妃策劃、 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主辦的攝影展—— 《堅持》(Hold Still) ,在線上展出。  他們 從五月開始募集作品,紀錄新冠病毒風暴下的人們遭遇的困境及情緒,並反映出人類的堅強與樂觀的一面。 在台灣令人驚豔的疫情控制狀況下,這個線上攝影展是一個讓我們看見現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真實狀況的方式。  I CAN'T BREATHE  LOCKDOWN LIFE - PAUL & SIMON     NEVER WITHOUT HER GRANDMA 科技的日新月異,讓我們更容易聯絡到彼此,就算相隔半個地球,但是身邊人的距離卻似乎越來越遠。 我們看著這新冠線上攝影展的同時,能細細地感受那份糾結— 彼此之間因為病毒需要保持距離,難以接近對方,但又似乎看見了情感間更親蜜的連結。  THROUGH THE WINDOW   LONG-AWAITED CUDDLE  人與人的距離與彼此的情感之間彷彿形成了一種曖昧的角力關係,在世界恢復正常運作後,這份情感能否維持?又或是被科技浪潮再次淹沒? 在普遍擁有線上線下雙重身分的現代人來說,實體身分的認同與交流受到嚴峻的考驗。 WE ALWAYS WEAR A SM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