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8的文章

愛EYE 人物|【中平卓馬 II:成為相機的男人】

1977年9月10日 晚上 ,他在一法國朋友的歡送晚宴後被發現不省人事,送醫救治。 從不省人事中醒來後,他記不得過去的事、認不得家人的樣子,甚至有些東西的名字都叫不出來。          Degree Zero - Yokohama(#74-764), 1997 在這樣的狀況下,他仍持續拍照的行為;不過此時的他,無論拍攝遠物或近物,完全只使用100mm 長鏡頭,而且作品全部是彩色照片。 正如他之前所宣告的全然捨棄過去的風格,呈現截然不同的面貌。 他病後發表的第一部作品,刊登於《朝日相機》1978年 12月號,在沖繩拍攝。有一張是以 近似偷拍 的方式,拍下自己的兒子與狗在海邊嬉戲的樣子。據說中平曾表示,讀者在下一期的雜誌全面的對這張照片予以否定,但他卻因此而知道,照片中的人是自己的兒子。(*註1) 中平在《為何是植物圖鑑》內有提到:「《挑釁》所追求的目標,其實是能夠獲得攝影者個人的聲音;即希望以個性化的圖像來挑戰立基於既存美學及價值觀而被 制度化 的視覺。(中略).......事實上透過《挑釁》所得到的唯一東西,也許就是發現這個時代難以攻克的多重構造。」意即,無論創新了什麼樣特殊的風格、使用多麼稀有的素材或是多麼炫麗的手法,當形成大家仿效的對象時,即被時代的浪潮吞沒。 因此他主張攝影即 「紀錄」 ,此外無他。 力求將攝影師的個人予以抽離,這也可以解釋了為何他要將書名取為《為何是植物圖鑑》(*註2)。 而我們也能夠從他的影像中看出,他貫徹這個主張的決心。 Why an illustrated human-animal dictionary, 2004 From the series, Why an Illustrated Yokohama Dictionary. 2005 即使刻意地壓抑個人想法,一個攝影師在拍了一卷、兩卷、甚至數十卷底片之後,那屬於個人的氣息往往會不小心流瀉出來。 相信對有在創作或拍照的人來說,可以理解要維持像中平卓馬這樣的拍攝狀態有多麼困難。 Documentary 病後的他,狀態根本無法像一般人一樣好好的在現實世界生活,或許在一些人眼中甚至會覺得他精神狀態有異常。 但這樣與現實脫離的狀態,使他更心無旁騖的全力從事攝影活動。 每天拍下讓他感到有興趣的照片,是他生命的體現與紀錄,

愛EYE 人物|【森山大道 I:向搖晃模糊的極致狂奔】

1938 生於大阪,高中肄業。 21歲時進入大阪岩宮武二攝影工作室當助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二戰正式畫下句點,美國為首的同盟國對戰敗的德國、奧地利、日本等國家進行軍事接管。 1959年,由東松照明及細江英公等人組成的攝影會 「VIVO 」成立(來自世界語,意即「生活」),強調「主觀紀實」,多半為針對戰後日本的處境,藉影像傳遞他們個人的主張。 VIVO成員合影  1961年 森山因為嚮往VIVO而遷居東京,然而當時VIVO已處於風雨飄搖,瀕臨解散的狀況了。 所幸他被細江英公收留, 成為他的助理(*註1),但細江公務繁忙,森山和東松照明相處時間反而較多,其後在東松引介下認識了人生中的摯友 —— 中平卓馬 。 森山最早出現的模糊照片,就是收錄在中平卓馬擔任編輯的《現代之眼》八月號 專欄「I am a king 」。 1968 年同人雜誌 《挑釁・Provoke》成立,以「粗粒子、搖晃、失焦」的風格對既定美學的觀點提出挑戰(*註2),森山受中平卓馬之邀於第二期加入。 出自 Provoke 2 出自 Provoke 2 其後直到 1960 年代末期,攝影界最受矚目者非森山莫屬(劇場的話則是寺山修司) ,他成為近似神格化的存在,超越了攝影或藝術的「類型」而成為社會的⎡ 事件⎦ —— 就像宣告:刻意拍攝模糊照片的攝影師出現! 顆粒粗,忽略色調,水平傾斜,搖晃,翻拍...等等手法都是之前日本攝影界沒有的;一張省略細節及訴求不明確的照片,「週遭的空氣」比「拍攝主體」更能傳遞訊息,給人的思考空間高過給人看的性質,給人一種未完成的感覺。 出自 Provoke 3 然而這樣的手法,在當時大受歡迎的原因爲何? 回顧當時 1960 年代,二戰結束才十幾年,而1960 年又爆發學運抗爭,社會動盪,可想而知,當時日本大眾被一股不安定氣氛所籠罩。 筆者認為,應該是森山大道的圖像風格,和這樣的時代氛圍異常的契合所致;然而森山主張不是自己刻意如此,是生理特性讓自己這樣拍照,拍照也不為了什麼訴求。他認為如果言語可以表達的事情,就不需要攝影表現,所以對外界強加的定義感到不自然。 1970 《挑釁》 休刊(同年11月,三島由紀夫切腹自盡)。 因 1960-70年代的後期,學運

愛EYE 人物|【中平卓馬 I:鋭利的挑釁・自我的批判】

中平卓馬, 1964   東松照明攝 中平卓馬 與友人 1938 年生於東京,父為書法家-中平南谿。就讀東京外國語大學西班牙學系。 1960 年學運抗爭爆發,他熱衷抗爭運動。畢業後進入新左翼刊物《現代之眼》當編輯,因而認識東松照明。 東松引介森山大道及高梨豐和他認識,並撮合中平的婚姻,他的賀禮為一台相機,因而引發中平對攝影的興趣; 自始至終,除森山大道教給中平基本攝影知識外,中平卓馬沒有真正拜於哪位攝影師門下,而是「自行宣告自己是攝影師」,實為當時罕見。 1968 年中平和高梨豐、多木浩二、岡田隆彦、森山大道(第二期加入)...等人,創辦《挑釁》(Provoke) 同人誌,對當時主流影像隱含的目的性及既定的美學基礎提出挑釁(*註1)。 「粗粒子、搖晃、失焦」(*註2)的風格,影響了許多攝影師及日本攝影之後的發展。 中平卓馬作品 中平卓馬作品 然而這樣的反抗態度及影像,在被時代所寬容接納的同時,這特定的風格成為他人模仿的對象,使他們的反抗失去核心價值,走向破滅的必然結局。 1970 年《挑釁》停刊。 同年他出版了攝影集《為了該有的語言》,匯集了自《挑釁》以來,他的攝影實踐。此後中平開始對過去自己的照片進行一連串的批判,否定情緒性、詩意,意象的置入等手段;提倡紀錄事物原貌的「圖鑑」式攝影。  1971 年,某個事件大大影響了中平 —— 沖繩回歸的衝突中,一名員警死亡,當時在讀賣新聞上刊登的唯一照片,被當作證據,使一名青年被捕。照片標題為「青年亂棒打死警察」。 但其他現場證據指出,青年不僅沒打警察,甚至還可能是想救他;一張照片的意義可以如此輕易被文字左右,對中平造成很大的衝擊;他意識到了「攝影是真實的紀錄」這個俗論所隱含的巨大陷阱。 同年,他參加第七屆巴黎青年雙年展的干涉藝術部門,展出實驗性作品「循環:日期、場所、事件」(*註3)。 循環:日期、場所、事件 為何是植物圖鑑 1973 年 中平發表《為何是植物圖鑑:中平卓馬映像論集》,其後在逗子海濱燒毀過去的作品、筆記和底片。他在接下來幾年內完全無法拍照,直到1976 年與篠山紀信於《朝日相機》連載「決鬥寫真論」專欄,才重燃攝影慾望。 然而在 1977年9月10日 晚上 ,他在一法國朋友的歡

愛EYE 人物|【荒木經惟 I :滿載愛與死的私攝影】

日本在 1970 年代後(*註1),以私生活為主題的攝影作品陸續登場;除了最出名的荒木經惟外,尚有深瀨昌久、牛腸茂雄...等。 荒木經惟- 1940 生於東京,畢業於千葉大學工學院攝影印刷工學系,畢業後即入電通廣告公司任職廣告攝影。1964 首本攝影集 《阿幸》 獲第一屆太陽獎。  1971 與同事青木陽子(1947-1990)結婚,同年出版 《感傷之旅》內容記錄新婚旅行的種種,但絕非一般大家所想的甜蜜蜜月照 ,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平凡」的照片 —— 旅行中令人無趣的觀光景點、無聊的車廂、房間的擺設、他們的性生活...等等,都逐一出現在畫面中。照片中陽子的表情與其說是快樂,不如說是顯得深沉更多一些。 節錄一段荒木在《感傷之旅》中的宣言:「(前略)...時尚攝影正在泛濫之中,照片裡的這些臉、這些裸體、這些私生活、這些風景都充滿了謊言,讓我無法忍受下去。我的作品與他們的謊言照片完全不同。這本《感傷之旅》,既是我的愛,也是我身為攝影家的決心。但並不是說這些記錄自己蜜月旅行的照片就一定是真實攝影喔。只是我從作為攝影家的起點出發、朝向愛前進,湊巧從私小說出發而已。我本來就一直想要寫私小說。因為私小說非常接近攝影。」 《感傷之旅》公開地把彷彿一般人都會遇到的平凡模樣彰顯出來,其後成為日本「私寫真」的經典之作。婚後荒木持續拍攝了許多照片,紀錄和陽子生活的點滴,當然裡面也不時出現愛貓「奇洛」的身影。 1990 陽子因癌症過世,她來不及看見完成的攝影集《奇洛》陪著她下葬。 1991 出版《感傷之旅・冬之旅》保留感傷之旅其中的21張相片,加上了陽子入院以後乃至喪禮結束的照片,如日記一般地紀錄下來,再次引起社會騷動,因將妻子遺體作為拍攝對象,對社會大眾來說太過震撼;知名攝影師篠山紀信甚至直言:「這不過是一本幾近販賣淚水的商品罷了」,兩者關係一度降至冰點。 即使諸多爭議頻傳,此時全然屬於荒木的私攝影—— 滿載愛與死的攝影,在陽子過世後達到巔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私攝影(*註2),狹義來說記載了許多屬於個人的影像,一些平常不會公諸於人的照片,無論裸照、開心、難過或恐懼無所不包;更廣義來說,它甚至反映了攝影師當下更深刻的「生命狀態」。有人會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