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愛EYE 人物|【中平卓馬 I:鋭利的挑釁・自我的批判】

中平卓馬, 1964   東松照明攝

中平卓馬 與友人
1938 年生於東京,父為書法家-中平南谿。就讀東京外國語大學西班牙學系。

1960 年學運抗爭爆發,他熱衷抗爭運動。畢業後進入新左翼刊物《現代之眼》當編輯,因而認識東松照明。 東松引介森山大道及高梨豐和他認識,並撮合中平的婚姻,他的賀禮為一台相機,因而引發中平對攝影的興趣; 自始至終,除森山大道教給中平基本攝影知識外,中平卓馬沒有真正拜於哪位攝影師門下,而是「自行宣告自己是攝影師」,實為當時罕見。

1968 年中平和高梨豐、多木浩二、岡田隆彦、森山大道(第二期加入)...等人,創辦《挑釁》(Provoke) 同人誌,對當時主流影像隱含的目的性及既定的美學基礎提出挑釁(*註1)。 「粗粒子、搖晃、失焦」(*註2)的風格,影響了許多攝影師及日本攝影之後的發展。

中平卓馬作品
中平卓馬作品
然而這樣的反抗態度及影像,在被時代所寬容接納的同時,這特定的風格成為他人模仿的對象,使他們的反抗失去核心價值,走向破滅的必然結局。

1970 年《挑釁》停刊。 同年他出版了攝影集《為了該有的語言》,匯集了自《挑釁》以來,他的攝影實踐。此後中平開始對過去自己的照片進行一連串的批判,否定情緒性、詩意,意象的置入等手段;提倡紀錄事物原貌的「圖鑑」式攝影。 

1971 年,某個事件大大影響了中平 —— 沖繩回歸的衝突中,一名員警死亡,當時在讀賣新聞上刊登的唯一照片,被當作證據,使一名青年被捕。照片標題為「青年亂棒打死警察」。 但其他現場證據指出,青年不僅沒打警察,甚至還可能是想救他;一張照片的意義可以如此輕易被文字左右,對中平造成很大的衝擊;他意識到了「攝影是真實的紀錄」這個俗論所隱含的巨大陷阱。

同年,他參加第七屆巴黎青年雙年展的干涉藝術部門,展出實驗性作品「循環:日期、場所、事件」(*註3)。
循環:日期、場所、事件
為何是植物圖鑑
1973 年 中平發表《為何是植物圖鑑:中平卓馬映像論集》,其後在逗子海濱燒毀過去的作品、筆記和底片。他在接下來幾年內完全無法拍照,直到1976 年與篠山紀信於《朝日相機》連載「決鬥寫真論」專欄,才重燃攝影慾望。

然而在 1977年9月10日 晚上 ,他在一法國朋友的歡送晚宴後被發現不省人事,送醫後雖然最後人有清醒,但失去一切記憶...... (待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本寫真50年》的作者-大竹昭子曾說道:「像中平這種愛好思考,口條清晰的人,會選擇攝影,很令我意外。他發表多篇超越一般評論的文章,但卻常常自己意識到是個攝影師。他為什麼覺得自己是個攝影師而不是作家呢?....似乎在中平卓馬的身上,正隱藏著探求攝影與言語之間的鑰匙。」

中平最為人知悉的就是《挑釁》的發起及其如流星般的休刊。然而雖然《挑釁》結束,他個人對於自我及攝影的批判卻越加深刻。

他是個作家,也是個攝影師。對於筆者來說,與其單純觀看他的照片去分析其中的元素,不如用影像搭配著他的文集論述一同思考;因為那些不是為了吸引日常目光的影像,而是你從攝影陷阱逃脫的機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當時日本是在二戰後被美國支配的狀態,大環境的群體意識,逐漸讓影像主流演變成被用於鞏固日本軍國體系的「材料」;《挑釁》即是對此作風提出質疑。

*註2:其「粗粒子、搖晃、失焦」的風格深受William Klein 的攝影集《New York》影響;《New York》亦被森山大道選為改變他人生的一本攝影集。
*註3:他選展覽的某幾天,拍下當天接觸到的一切事物,並在同一天沖洗、放相並全部展示。 為的是以此行為表現來否定從「個人立場出發來描繪世界的行為」,並凸顯自身是如何輕易被世界滲透;照片很快遍佈了展場的牆面,甚至漫延到其他區域,散亂到不行,最後被主辦單位要求撤離。當時殘存的底片及照片,依照推定的時間順序編排成攝影集《循環:日期、場所、事件》。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愛EYE 言攝|從「私寫真」窺望攝影家的攝影觀

照片提供:林貝柔 文字: 林貝柔 /  閱讀書目: 《私寫真論》-  飯澤耕太郎  

二手攝影書籍・收購&寄售 |目圍書店 Orbital Books

『曾經屬於你的一本書,可以改變某個人的世界。』 書櫃裡是否有些書好久沒翻開它了呢?不如替它們找個新主人繼續它們的新生活吧! 收購項目 :「攝影集、攝影MOOK、攝影理論或論述類書籍、影像設計類」 不收購 :「具時效性的器材測試類雜誌、非影像設計類( 但 老闆喜歡的話可收  XD )」

愛EYE 人物|【賴鈺嬿 Ruby Lai :聽啊,我的照片裡有我唱過的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