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平卓馬, 1964 東松照明攝 |
![]() |
中平卓馬 與友人 |
1960 年學運抗爭爆發,他熱衷抗爭運動。畢業後進入新左翼刊物《現代之眼》當編輯,因而認識東松照明。 東松引介森山大道及高梨豐和他認識,並撮合中平的婚姻,他的賀禮為一台相機,因而引發中平對攝影的興趣; 自始至終,除森山大道教給中平基本攝影知識外,中平卓馬沒有真正拜於哪位攝影師門下,而是「自行宣告自己是攝影師」,實為當時罕見。
1968 年中平和高梨豐、多木浩二、岡田隆彦、森山大道(第二期加入)...等人,創辦《挑釁》(Provoke)
同人誌,對當時主流影像隱含的目的性及既定的美學基礎提出挑釁(*註1)。
「粗粒子、搖晃、失焦」(*註2)的風格,影響了許多攝影師及日本攝影之後的發展。
![]() |
中平卓馬作品 |
![]() |
中平卓馬作品 |
1970 年《挑釁》停刊。 同年他出版了攝影集《為了該有的語言》,匯集了自《挑釁》以來,他的攝影實踐。此後中平開始對過去自己的照片進行一連串的批判,否定情緒性、詩意,意象的置入等手段;提倡紀錄事物原貌的「圖鑑」式攝影。
1971 年,某個事件大大影響了中平 —— 沖繩回歸的衝突中,一名員警死亡,當時在讀賣新聞上刊登的唯一照片,被當作證據,使一名青年被捕。照片標題為「青年亂棒打死警察」。 但其他現場證據指出,青年不僅沒打警察,甚至還可能是想救他;一張照片的意義可以如此輕易被文字左右,對中平造成很大的衝擊;他意識到了「攝影是真實的紀錄」這個俗論所隱含的巨大陷阱。
![]() |
為何是植物圖鑑 |
然而在 1977年9月10日 晚上 ,他在一法國朋友的歡送晚宴後被發現不省人事,送醫後雖然最後人有清醒,但失去一切記憶...... (待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本寫真50年》的作者-大竹昭子曾說道:「像中平這種愛好思考,口條清晰的人,會選擇攝影,很令我意外。他發表多篇超越一般評論的文章,但卻常常自己意識到是個攝影師。他為什麼覺得自己是個攝影師而不是作家呢?....似乎在中平卓馬的身上,正隱藏著探求攝影與言語之間的鑰匙。」
中平最為人知悉的就是《挑釁》的發起及其如流星般的休刊。然而雖然《挑釁》結束,他個人對於自我及攝影的批判卻越加深刻。
他是個作家,也是個攝影師。對於筆者來說,與其單純觀看他的照片去分析其中的元素,不如用影像搭配著他的文集論述一同思考;因為那些不是為了吸引日常目光的影像,而是你從攝影陷阱逃脫的機會。
他是個作家,也是個攝影師。對於筆者來說,與其單純觀看他的照片去分析其中的元素,不如用影像搭配著他的文集論述一同思考;因為那些不是為了吸引日常目光的影像,而是你從攝影陷阱逃脫的機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當時日本是在二戰後被美國支配的狀態,大環境的群體意識,逐漸讓影像主流演變成被用於鞏固日本軍國體系的「材料」;《挑釁》即是對此作風提出質疑。
*註1:當時日本是在二戰後被美國支配的狀態,大環境的群體意識,逐漸讓影像主流演變成被用於鞏固日本軍國體系的「材料」;《挑釁》即是對此作風提出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