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愛EYE 人物|【森山大道 I:向搖晃模糊的極致狂奔】

1938 生於大阪,高中肄業。 21歲時進入大阪岩宮武二攝影工作室當助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二戰正式畫下句點,美國為首的同盟國對戰敗的德國、奧地利、日本等國家進行軍事接管。 1959年,由東松照明及細江英公等人組成的攝影會 「VIVO 」成立(來自世界語,意即「生活」),強調「主觀紀實」,多半為針對戰後日本的處境,藉影像傳遞他們個人的主張。

VIVO成員合影
 1961年 森山因為嚮往VIVO而遷居東京,然而當時VIVO已處於風雨飄搖,瀕臨解散的狀況了。 所幸他被細江英公收留, 成為他的助理(*註1),但細江公務繁忙,森山和東松照明相處時間反而較多,其後在東松引介下認識了人生中的摯友 —— 中平卓馬 。 森山最早出現的模糊照片,就是收錄在中平卓馬擔任編輯的《現代之眼》八月號 專欄「I am a king 」。
1968 年同人雜誌 《挑釁・Provoke》成立,以「粗粒子、搖晃、失焦」的風格對既定美學的觀點提出挑戰(*註2),森山受中平卓馬之邀於第二期加入。
出自 Provoke 2
出自 Provoke 2
其後直到 1960 年代末期,攝影界最受矚目者非森山莫屬(劇場的話則是寺山修司) ,他成為近似神格化的存在,超越了攝影或藝術的「類型」而成為社會的⎡ 事件⎦ —— 就像宣告:刻意拍攝模糊照片的攝影師出現! 顆粒粗,忽略色調,水平傾斜,搖晃,翻拍...等等手法都是之前日本攝影界沒有的;一張省略細節及訴求不明確的照片,「週遭的空氣」比「拍攝主體」更能傳遞訊息,給人的思考空間高過給人看的性質,給人一種未完成的感覺。

出自 Provoke 3
然而這樣的手法,在當時大受歡迎的原因爲何? 回顧當時 1960 年代,二戰結束才十幾年,而1960 年又爆發學運抗爭,社會動盪,可想而知,當時日本大眾被一股不安定氣氛所籠罩。 筆者認為,應該是森山大道的圖像風格,和這樣的時代氛圍異常的契合所致;然而森山主張不是自己刻意如此,是生理特性讓自己這樣拍照,拍照也不為了什麼訴求。他認為如果言語可以表達的事情,就不需要攝影表現,所以對外界強加的定義感到不自然。

1970 《挑釁》 休刊(同年11月,三島由紀夫切腹自盡)。 因 1960-70年代的後期,學運等騷動漸漸平息,及社會風氣的轉變(*註3),森山的作品風格顯得無用武之地。 森山大道的爆紅在當時算是個「天時、地利、人和」造就的神話,起初森山還一直積極嘗試各種風格,但卻反而變得找不到自己的拍法,但使用固定手法一直發表重複同樣風格的照片,人人稱讚的風格馬上就變得沒有吸引力,甚至變成批評,森山也因此陷入迷惘,進入了人生的低潮。 1972年他自己主編出版了《攝影啊!再見》,象徵著對自己過去既有攝影風格的告別。

攝影啊!再見
攝影啊!再見
攝影啊!再見
攝影啊!再見
中平卓馬在《挑釁》休刊後的自我批判中,曾指稱搖晃模糊的照片失去力度,轉投彩色陣營。 但對森山他無法下定論,因森山本就不以觀念創作。中平描述:「看來森山大道依舊嘗試向『搖晃模糊』的極致狂奔而去,那麼這是一件好事。我是一個不喜歡一件事就不想繼續下去的人,但是如果有勇氣能一邊承受自己的裹足不前,還能繼續徘徊,森山大道,你就向前直奔極致中的極致吧!」

雖然腳步未曾停歇,然而此時,森山還找不到之後的自己。(待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有資料表示細江英公拍攝的經典作品,三島由紀夫的《薔薇刑》系列,就是由當時作為助理的森山大道沖洗完成的。
*註2:關於《挑釁》介紹,可參照延伸閱讀【中平卓馬I】
*註3:1964年「東京奧運」舉辦,日本為了迎接其到來推動新幹線的建設,促進了經濟成長,使得日本漸漸擺脫戰後的頹靡。大人們逐漸沈浸在景氣復甦的榮景,學運抗爭原本已形成全民風向,由此時期開始漸轉向學生主導,最終導致分裂。 也因為學運後期嚴重衝突事件頻傳,造就後續人民的不信任感上升,整個社會漸趨冷漠。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愛EYE 言攝|從「私寫真」窺望攝影家的攝影觀

照片提供:林貝柔 文字: 林貝柔 /  閱讀書目: 《私寫真論》-  飯澤耕太郎  

二手攝影書籍・收購&寄售 |目圍書店 Orbital Books

『曾經屬於你的一本書,可以改變某個人的世界。』 書櫃裡是否有些書好久沒翻開它了呢?不如替它們找個新主人繼續它們的新生活吧! 收購項目 :「攝影集、攝影MOOK、攝影理論或論述類書籍、影像設計類」 不收購 :「具時效性的器材測試類雜誌、非影像設計類( 但 老闆喜歡的話可收  XD )」

林予晞 × 目圍|《雙木林攝影展》系列選書之一・初識漫談

這次林予晞以攝影師身份在身為攝影書店的目圍辦展覽,大家都非常期待,我們也不例外,聚焦在展覽的同時,目圍書店趁著展期也推出內閱選書活動,我們問了予晞一些無關展覽 而是跟她自己有關 的 問題 , 並針對她的回答來選書,以「書」作為我們的回應。 很感謝予晞在行程繁忙時,還是貼心抽空回覆我們,希望喜歡她的朋友們除了可以來目圍看林予晞的作品,也能知道林予晞 在2020這一年 喜歡些什麼,又在注視著什麼樣的議題。 我們雖然沒有時間和她暢談,但我們藉由每週選出的幾本攝影書來和她對話,同時將這些書推薦給你們。 林予晞,  Photo: 店長 雙面膠 如大家所熟知的,予晞身兼多職,在各領域均有涉獵,在成為演員之前幾年的空服員經歷,增加看見世界各地的機會,無形中也增加了視野及想法的廣度;在離開航空業後,予晞開始了戲劇圈的工作,並一路從幕後走到幕前發光發熱,更擴展了觸角拍攝了許多MV、演唱會攝影甚至專欄寫作,也在許多時候提出自己深切的思考以及想法。 予晞這段多采多姿的工作經歷,其中一些元素讓我想到了兩位風格迥異的攝影師—— 在本彌生 & Cindy Sherman。 日本攝影師 在本彌生和予晞同樣曾任空服員,而她竟然是在乘客的建議下,開始了她的攝影之路,首本攝影集是她多年來旅行世界各地所拍的照片編集。 《わたしの獣たち》 (意:我的野獸)書中呈現的,是她多年來在各個國家拍下的照片。 在感受到完美時按下快門,但被拍攝的人事物,絲毫不在意自己是不是完美,只是無意識地散發出光芒,「就像野獸一樣」,她說。 原始的生命力,發出微微的光芒—— 這就是她的野獸。 Cindy Sherman 則是以自拍系列作品聞名,當看見本職為演員身份的予晞和攝影師這個稱謂結合的時後, Cindy Sherman 這個攝影師就浮現我的腦海,她雖不是演員,但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她不只是導演、編劇、造型、妝髮更是演出的主角,演繹出各種不同的樣貌,誇張又戲劇性地呈現出刻意保留的瑕疵,對那些符合社會大眾期待的美好形象提出指控,大吼「 你們不過是虛偽的角色扮演!」 Cindy Sherman眾多以自身女性形象出發,充滿諷刺意味的作品,讓她成為20世紀中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師之一。 她雖沒有自喻為女性主義者,卻常被女性主義評論者視為重要的藝術代表。 Cindy Sherman  Cindy Sher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