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二戰正式畫下句點,美國為首的同盟國對戰敗的德國、奧地利、日本等國家進行軍事接管。 1959年,由東松照明及細江英公等人組成的攝影會 「VIVO 」成立(來自世界語,意即「生活」),強調「主觀紀實」,多半為針對戰後日本的處境,藉影像傳遞他們個人的主張。
1961年 森山因為嚮往VIVO而遷居東京,然而當時VIVO已處於風雨飄搖,瀕臨解散的狀況了。 所幸他被細江英公收留, 成為他的助理(*註1),但細江公務繁忙,森山和東松照明相處時間反而較多,其後在東松引介下認識了人生中的摯友 —— 中平卓馬 。 森山最早出現的模糊照片,就是收錄在中平卓馬擔任編輯的《現代之眼》八月號 專欄「I am a king 」。
1968 年同人雜誌 《挑釁・Provoke》成立,以「粗粒子、搖晃、失焦」的風格對既定美學的觀點提出挑戰(*註2),森山受中平卓馬之邀於第二期加入。
![]() |
出自 Provoke 2 |
![]() |
出自 Provoke 2 |
![]() | |
出自 Provoke 3 |
然而這樣的手法,在當時大受歡迎的原因爲何? 回顧當時 1960 年代,二戰結束才十幾年,而1960
年又爆發學運抗爭,社會動盪,可想而知,當時日本大眾被一股不安定氣氛所籠罩。 筆者認為,應該是森山大道的圖像風格,和這樣的時代氛圍異常的契合所致;然而森山主張不是自己刻意如此,是生理特性讓自己這樣拍照,拍照也不為了什麼訴求。他認為如果言語可以表達的事情,就不需要攝影表現,所以對外界強加的定義感到不自然。
1970 《挑釁》 休刊(同年11月,三島由紀夫切腹自盡)。 因
1960-70年代的後期,學運等騷動漸漸平息,及社會風氣的轉變(*註3),森山的作品風格顯得無用武之地。
森山大道的爆紅在當時算是個「天時、地利、人和」造就的神話,起初森山還一直積極嘗試各種風格,但卻反而變得找不到自己的拍法,但使用固定手法一直發表重複同樣風格的照片,人人稱讚的風格馬上就變得沒有吸引力,甚至變成批評,森山也因此陷入迷惘,進入了人生的低潮。
1972年他自己主編出版了《攝影啊!再見》,象徵著對自己過去既有攝影風格的告別。
![]() |
攝影啊!再見 |
![]() |
攝影啊!再見 |
![]() |
攝影啊!再見 |
![]() |
攝影啊!再見 |
中平卓馬在《挑釁》休刊後的自我批判中,曾指稱搖晃模糊的照片失去力度,轉投彩色陣營。 但對森山他無法下定論,因森山本就不以觀念創作。中平描述:「看來森山大道依舊嘗試向『搖晃模糊』的極致狂奔而去,那麼這是一件好事。我是一個不喜歡一件事就不想繼續下去的人,但是如果有勇氣能一邊承受自己的裹足不前,還能繼續徘徊,森山大道,你就向前直奔極致中的極致吧!」
雖然腳步未曾停歇,然而此時,森山還找不到之後的自己。(待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有資料表示細江英公拍攝的經典作品,三島由紀夫的《薔薇刑》系列,就是由當時作為助理的森山大道沖洗完成的。
*註2:關於《挑釁》介紹,可參照延伸閱讀【中平卓馬I】
*註3:1964年「東京奧運」舉辦,日本為了迎接其到來推動新幹線的建設,促進了經濟成長,使得日本漸漸擺脫戰後的頹靡。大人們逐漸沈浸在景氣復甦的榮景,學運抗爭原本已形成全民風向,由此時期開始漸轉向學生主導,最終導致分裂。
也因為學運後期嚴重衝突事件頻傳,造就後續人民的不信任感上升,整個社會漸趨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