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8的文章

愛EYE 目圍|為什麼會有目圍?

店內藏書一角 擁有一間書店,應該是很多人都有過的夢想,但是基於現實考量,實現的人不多,而且現在是實體書店一間接著一間結束營運的時代。 因此開店後,店長最常聽到的問題第一名,就是:為什麼你要開一家書店啊? 而且居然還是攝影書店? 在這邊聊一聊緣由,希望可以解答大家的疑惑。 還未開店營業前的清點準備 相信喜歡攝影的朋友,應該都有類似經驗,在台灣,要找攝影相關的書,其實沒有太多的選擇,除了大型連鎖書店之外,只有網路書店。 而且通常攝影書單價都不低,加上都是封裝起來,只能看封面想像,無法好好地翻閱內容;上網查詢相關資訊時,出現的幾乎都是片段的介紹(少數查得到書籍內容的影片,但願意這樣做的人不多)。 最失望的是,好不容易決定買書了,回家拆開後,發現自己只喜歡其中幾張照片,或整體的呈現跟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 簡單的說,就是「 沒有可以輕鬆接觸攝影書籍的環境 」。 因此,目圍的中心思想跟信念,就是 分享。 『 讓攝影更貼近大家 』 攝影書本身,就是一件攝影師與設計者共同完成的作品。 大量的圖像印刷讓成本比一般文字書籍高出很多,相對售價也較高,對大多數沒有習慣買攝影書籍的人來說,攝影書就是「昂貴」的「非必需品」。 所以大家不太願意出手買書。 但在目圍書店裡,凡是有在販售的書籍,都有可以隨意翻閱的樣書,讓大家在還沒買之前,就可以盡情翻閱內容,看過了,真的喜歡再買! 目圍販售書籍 樣書都可以自由翻閱 而且書是出版品,銷售過了一個期限之後,暢銷的已賣光,滯銷的會被銷毀, 除非再版,否則大家很難再看到它。 所以我們提供付費內閱,用合理的價格,就可以自由觀看我們收藏的書籍;我們也在可以負擔的範圍內,盡力做出讓大家可以舒服看書的空間。 也歡迎有廣為蒐藏攝影書籍的朋友們贊助我們喔(笑)! 內閱風景 內閱風景 店內有提供底片機讓客人在店內隨意拍照,並分享在網路上 希望大家會喜歡,歡迎大家輕鬆來目圍看書。

愛EYE 人物|【Robert Mapplethorpe:純粹的黑暗與純真】

Robert Mapplethorpe , Self-portrait 1970 1946 年,出生於美國。成長於長島的弗羅洛公園區,在六個孩子中排行老三。 他是個會幫媽媽做串珠的男孩,他享受自己成為目光焦點的時刻。 童年他有著衣食無虞的環境,像個普通的中產階級家庭一般,在父母的所謂「正常」期待中長大,母親希望他成為神職人員;雖然他也喜歡當輔祭(*註1),但原因並非基於信仰,更多是出自於對宗教中那些神秘事物的渴求 —— 聖器室、禁室、聖袍和儀式,神魔間的善惡衝突跟神秘深深吸引著他。 Robert 成長在一個動盪又多彩的年代。 他出生前一年,1945 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身為戰勝的一方,美國繼續成長為世界各國領袖的角色,不過社會還是受到戰爭造成的經濟衝擊,國家本身帝國般的形象跟基層人民的貧困出現兩極化的進展,而且二戰後不久美國又投入越南戰爭(*註2),這樣的背景造就了之後1960 年代眾多風格形成的開端 —— 強烈的反戰浪潮、探索和發掘自我的 嬉皮精神、追求黑人人權及女權的社會運動,都在這時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 1960 年代,Robert 正值 24 ~ 34 歲,人生燦爛發光的年歲 。 嬉皮文化中著名的WOODSTOCK 音樂藝術節,李安曾拍成《胡士托風波》 2009年上映 1967 年他和Patti Smith 相遇在Patti 打工的書店內。 他們是靈魂的伴侶,彼此的心靈相通,一起度過了貧困潦倒卻內心富足的一段時期,他們曾以為會廝守終身,後續雖因為Robert 明白了自己的同性傾向而分開,但他們的心一直不曾離開彼此,就連Robert 在探索自身性向的期間,Patti 仍陪在他身邊 。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Patti 所寫的自傳性回憶錄《JUST KIDS》,可以找到與多關於Robert 性格的線索。 Robert Mapplethorpe & Patti Smith 《 JUST KIDS 》by Patti Smith Robert 很早就知道,自己將以藝術為志業,他可以看見別人看不見的畫面,總是充滿創作能量,但有時還沒完成就停止了,因為他已經看見作品最終的樣貌,而失去完成它的興致。 1970 年他從普瑞特藝術學院 (Pratt Institute ) 畢業。 最初他並不熱衷攝影,

愛EYE 人物|【荒木經惟 II:虛偽詭譎的佈道者】

女體,性,淫,死亡 —— 說到荒木,想必會讓你想到這些關鍵詞吧;脫去了這身惹人非議的搶眼外衣後,他的攝影還剩下什麼呢? 1971 年荒木與在 電通廣告公司的同事青木陽子(1947-1990)結婚,同年出版 《感傷之旅》,也同時宣言:「...時尚攝影正在泛濫之中,照片裡的這些臉、這些裸體、這些私生活、這些風景都充滿了謊言,讓我無法忍受下去。我的作品與他們的謊言照片完全不同。」 他在此時主張,「拍攝者與被拍攝者間的關係」才是核心,唯有記錄這層關係,才算得上是攝影。 荒木婚後隔年離開電通,成為自由攝影師,並於1975 年開始於漫畫雜誌《GARO》上連載寫真照, 1976 年結識出版社SELF (白夜書房之前身)的末井昭,為多本色情雜誌以驚人的數量拍攝照片;其後這些連載都集結成書,光1981 年就有10 本攝影集出版, 滿滿「情色下流」、「粗俗喜感」的內容加上龐大的數量,就連不關注攝影的人都不免對他的書多看兩眼。 在這個時期,他的作品充斥在大眾所謂「二流」刊物中,而它們充分成像了兩個特色: 1.荒木和被拍攝者間的關係,成為照片。 2.傳達攝影的「虛偽性」。 或許在現在來看已不稀奇,但當時所謂人體攝影,是拍攝「已脫光」模特兒;反觀荒木的作品,許多是拍攝模特兒寬衣解帶的「過程」,不時還會看見他本人出現在畫面中,意味著一定有其他人拍下這張照片,這時照片給了觀看的人彷彿從相機觀景窗看見這一幕的「臨場感」。 而書中大量的照片間,本身並沒有傳達完整的故事性,這刻意留下的,照片與照片間的劇情空隙,被觀看者的想像畫面(腦補)填滿,有時這樣反而帶給觀者更大的刺激感。 東京日記 1981 - 1995 東京日記 1981 - 1995 荒木經惟的偽日記 接下來,關於攝影的「虛偽性」又是如何呢?  或許是在電通廣告公司任職時的感想,讓他在《感傷之旅》宣言:『受不了時尚與廣告攝影的虛假』,這時怎麼又自我矛盾的去傳達攝影的「虛偽性」呢? 荒木提到的虛假,乃是指控時尚攝影作品中拍攝者與被攝者間的「互不干預」,按下快門,完成照片,但與被攝者間的關係稀薄。 荒木経惟の偽ルポルタージュ 既然如此,他想要大為宣傳的攝影的「虛偽」又是什麼? 我們由他的作品中,就可以找到線索: 他拍攝不認識的女性,加上標題「爸爸的情人」來